资环学院赴东营开展 “盐碱生态修复 圆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2022-07-08 18:52:53 作者:张妍 赵子月 来源:资源与环境学院          浏览数:0

  7月3日—5日,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盐碱生态修复 圆梦乡村振兴”实践服务团赴东营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团由学院团委书记祁琳老师带队,学术导师柳新伟、杨洪晓、周伟伟、初文科参与指导。

  沿着习总书记足迹  探寻黄河生态保护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考察,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强调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我们实践团队沿着习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独特的生态环境成为许多国家珍贵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我们参观了黄河口鸟类科普乐园,园内拥有丹顶鹤、白鹳、鸳鸯等丰富的国家保护动物资源,这里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黑嘴鸥繁殖地。自2002年以来,保护区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湿地恢复和生态补水工程,并建设东方白鹳人工招引巢、实施东方白鹳繁殖栖息地保护改善工程,良好的生存条件为东方白鹳顺利繁殖提供了保障。实践团成员还来到黄河入海口,深入了解了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措施,推进湿地修复,使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使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走进滨海盐碱地  推广改良新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端稳中国粮,盐碱地大有可为。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盐碱地一度被称为土地的“绝症”。把盐碱地变成丰产田,一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百姓的梦想,要想实现它,需要改良盐碱地种植模式,发掘新式农业技术。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地头,分工合作,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盐碱地种植情况。从当地农民对盐碱地知识的了解情况、所在地区的盐碱地类型、是否进行过盐碱地改善工作以及对生物质炭基肥改良盐碱地技术的了解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走访调研,队员们了解到,目前农民们改良盐碱地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运用石膏中和土壤盐分与改良耕作方式等较为消耗人力与财力的方法。实践团成员利用生物质炭基肥改良盐碱种植技术结合培养基质与营养液探索种植现代农作物新方式,针对盐碱地理化形状差、有机质含量低的特点,综合利用农业固体废弃物,利用小麦、玉米、棉花秸秆为原材料,经低温炭化制备成生物质炭,结合牛粪、木醋液等有机肥和功能性物质开发出盐碱地专用生物质炭基肥,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开拓盐碱地种植新模式。

  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实现强农兴农使命担当

  在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智能农机平台展厅,了解到旋耕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国内首台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等基于自主研发技术的智能设施农业装备。从人工到机械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从外国引进到自主创新,我们见证了我国农机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益虫资源综合利用研发楼,实践团成员听取了讲解员对体格异于常“蜂”的新疆地熊蜂的讲解。蜜蜂授粉一直被认为是大田农作物和园艺作物的最佳授粉方式,相比于人工授粉,熊蜂授粉可以降低作物病害、提升果蔬品质、提高单果净重、节约人力成本,进而增加种植户收益。这里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无一不令实践团成员赞叹,使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了用科技的力量助农、强农、兴农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盐碱生态修复  圆梦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修复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开展了生态保护、盐碱地修复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实践队员在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充分认识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现状,以所学的知识技能助力黄河三角洲生态振兴,引领更多青年感悟黄河文化,推行盐碱改良技术,讲好黄河故事,做黄河三角洲盐碱生态修复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青春守护者”,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青春力量。

 
 
 
 

编辑:赵子月

责任编辑:张艳